來源:www.ccc0510.com 發布時間:2025/8/18 9:52:07
黨中央在延安13年教育工作發展歷程:一、國難教育階段(1935~1937)
(三)國難教育的實施
1936年全國抗日救國代表大會提出推行國難教育之后,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,從1937年上半年開始,陜甘寧邊區等革命根據地普遍推行了國難教育。各省各地區以不同的形式召開教育部長聯席會議,討論制定國難教育的方針和推行方法。1937年4月,陜甘寧邊區群眾文化教育委員會起草的《關于群眾的文化教育建設草案》規定:“實施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為民眾教育的中心內容。”7月6日,中國共產黨陜甘寧邊區委員會提出的民主政府施政綱領di一6條規定:“實行國難教育,推廣免費義務教育,普遍的設立日校、夜校及補習學校,進行消滅文盲運動,改善教職員待遇。”[1]從黨中央進入陜北起,就開展了國難教育,雖然時間不長,但仍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第一,創辦干部學校,為抗戰培養了大批干部。1936年6月創辦西北抗日紅軍大學,到1937年上半年興辦兩期,畢業軍政干部學員(包括大批高中級干部)3738名。陜北省委黨校從1934年秋創辦到1937年7月,共培養區、縣級干部1340多名。1936年11月創辦的魯迅青年學校,共培養青年工作干部一百多名。此外,還采取短訓班與在職學習研究會等形式,以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。
第二,創辦師范學校,為抗日根據地培養了師資。1936年冬,西北辦事處教育部部長徐特立在志丹(保安)創辦了掃盲師范,學員大都是紅軍中不識字的殘疾戰士。1937年2月,魯迅師范學校在延安成立。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根據地創辦的、以培養文化教育工作干部和小學教師為宗旨的第一所中等學校。
第三,開展冬學和新文字運動,以多種形式進行社會教育。在根據地創建初期,社會教育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,更沒有條件有計劃地正規地進行。1936年冬天,中央教育部(科)和共青團委抓緊冬季,積極開展冬學和新文字運動。從此,冬學不僅作為社會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,而且作為一種學制被確定下來。除戰爭外,冬學運動每年都進行。1937年春,各市鎮開始設置掃盲班,并籌建圖書館和閱覽室。另外,機關、學校、部隊內部及其與群眾相結合的、以抗日救亡為主要內容的全邊區內的歌詠運動、戲劇運動、俱樂部、墻報等,更加普及,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群眾教育。
第四,發展小學教育,讓窮苦人家子女上學。1936年7月,西北辦事處遷到志丹縣后,著力發展陜北省西部和新成立的陜甘寧省各縣的小學教育,到同年10月,小學發展到21所,學生270余人。隨著國內和平的實現,小學教育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。1937年春,根據地內的初、高級小學共發展到320所,學生發展到5600多人。入學的兒童和少年、青年,絕大多數為舊政權時期受剝削壓迫的窮苦人家的子女,他們在共產黨領導的政權下,開始獲得了免費教育的權利。
第五,國難教育為下一階段將要全面開展的國防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